很多人被問到「職業規劃」這個問題的時候,都會很………糾結:
- 表現得太踏實苦干了,可能會讓人覺得沒有什么進取心。
- 職業目標描述得太明確,又會被質疑太在意外部激勵而缺乏內部動機。
感覺怎么說都會錯,說多一句都是漏洞。
其實,面試的過程就是在跟 HR “斗智斗勇”。正所謂:知己知彼,百戰不 Die!
那么,你真的了解「職業規劃」問題背后,面試官到底想要知道什么嗎?怎么回答才能巧妙迎合面試官的“胃口”呢
關于「職業規劃」,HR到底在問的什么?
幾乎在大部分的第三輪面試,總會被問到,你的「職業規劃」是什么?
說到職業規劃,不得不提一個重要人設:弗蘭克·帕森斯。
他于1908年在波士頓成立了一個機構叫“職業局”,專門幫助年輕人梳理職業選擇的過程。
為此他還出版了著作《選擇一份職業》(choose a Vocation),向那些有志于在城市中發展事業的人們介紹了他的職業計劃,并以此幫助人們尋求更合適的就業機會。
一百年過去了,現在的職業生涯管理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最明顯的就是:職業生涯的管理已由組織管理轉向個人負責。
時代瞬息萬變,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。凱文·凱利曾預言:未來世界部分工作將要被機器人所替代。這意味著今天還是人人羨慕的工種,明天可能就沒了,那些曾經的朝陽行業,轉個頭公司可能就不在了。
就像你前天還想成為一個打字員,昨天發現王大媽都用上手寫筆了,今天再看李叔叔都語音輸入了,哪還有五筆、全拼輸入法的事。
所以,你猜你的工作明天還有沒有?
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興起,有機遇也存在挑戰與變數,這導致部分互聯網從業者跳槽比換伴侶還頻繁。一年一跳都算踏實的,那你要如何做規劃?
影響成功的因素諸多,包括各種外部因素,例如:
老板是不是你親戚,你家庭背景如何,公司機會多不多,公司所處地域和市場占有率、發展階段等等......
但有些影響你職業成功的內在因素是相對穩定的,從根本上未曾改變的,例如:
你的個性與職位是否匹配,你的興趣、價值觀和動機與職位是否匹配,你是否足夠努力去完成工作了。
只有當這些與公司、職位相匹配時,才能走的更遠。
回到「職業規劃」類的問題,HR最核心的關注點有三個:
1. 自我認知。你對自己是否了解?了解得足夠充分靠譜嗎?
2. 動機和價值觀。你是否能接受“我們并不一定能給你公平的職業發展機會”這個現實?
3. 組織承諾。你到底能在我們這兒踏實干幾年?
所以,在回答職業規劃的問題時,不要表現自己有多么厲害,而要表現自己靠譜、工作穩定、心態平和。
如何回答「我的5年規劃」?
講道理,HR們并不關心你真正的職業規劃是怎樣的。他們更關心在未來的3-5年里,你是否能在這家公司穩穩地工作下去。
那么,如果你真想說說自己的規劃,建議不要描述太外在的東西,比如職位、薪酬、管理幅度等等。因為你并不知道對方會對你有怎樣的期待。
大部分情況下,員工在國內企業內的成長不像國外,你達到幾年考核合格就一定給你晉升。也就是說,作為HR并不敢給你承諾幾年一定能到什么級別。他們更希望看到你能有一顆踏實的心:當承諾暫時無法兌現時,也能堅守在這份崗位上。
所以,好的回答,既能看到你有事業心(成就動機),又能看到你有平和的心態(不必擔心你一言不合就裸辭)。
再次強調:對于未來的規劃,盡量不要主動談及外在的職位與收入,著重表現內在的積累與成長。
|